如果说此前的 AI 绘画是人工智障,“AI 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,一不小心就把你 “画” 成了狗;那么现在,关于驯服 AI 的攻略贴则飘满了中国互联网,“大师之作”、“紧致的五官刻画”、“绝世美人”…… 仅需在相关程序中添加几个关键字,几分钟后(排队时间长短,看命)就可以得到漫画版、古风版、油画版等等堪比大师之作的肖像画。
AI 绘画,AIGC(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,和最近大火的元宇宙有点关系)技术应用的分支之一,基础原理和打败柯洁的 “围棋大师” AlphaGo 类似,都是算法学习:大量学习人类作品,然后模仿。
实际上,AI 绘画早就诞生了,只不过早期的 AI 比较笨(当然现在有时候也依旧智障),生成时间久,操作门槛高,功能仅限风格转换,因此创造出来的作品大多是抽象的丑东西,并且只在程序员们的小范围里流行着。
直到今年,AI 绘画变得 “聪明” 了,在质量和速度上都 “长大” 了,因此,清华大学清新时报也把 2022 年称为 AI 绘画元年。8 月 22 日,拥有 59 亿张图像的 AI 绘画算法 Stable Diffusion 宣布开放源代码,全球技术开发者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二次开发。
这当然包括中国开发者们,他们大搞特搞 “拿来主义”,很快有关 AI 绘画的小程序、软件等开始在中国互联网里出现,如小程序意间、盗梦师、软件 unidream、网站 draft.art,以及高级玩家们使用的电脑程序 Disco Diffusion、Stable Diffusion、Midjourney 等等。
当 AI 绘画产品进入中国后,操作开始变得极其简单,正如任何东西引进中国后都会被 “打下来” 一样,有的是义乌与价格的战斗,有的则是技术与使用门槛的拉扯。使用这些程序后,就会发现,不需要有任何美学素养,只要能认识几个汉字,就可以得到新海诚见了都自愧不如的漫画版美少女。
至此,AI 绘画的火热还局限在用户端。实际上,AI 绘画早就在媒体、建筑、游戏影视等领域杀疯了。6 月 11 日,英国老牌杂志《经济学人》第一个吃螃蟹,经过 250 次尝试,从 AI 绘图生成的 1000 张图片中则优其一作为当期杂志的封面,报道主题 “人工智能新前沿” 也是给 AI 输入的绘图指令。
( AI 设计的《经济学人》封面,图源南方周末)
因此,也难怪国内大厂纷纷下场跑马圈地。8 月,百度推出了首款 AI 绘画产品 “文心一格”;据 Tech 星球消息,腾讯目前已上线 “QQ 小世界 AI 画匠” 活动,并在小范围内测 “玩句” APP。甚至为了尽快吃到这块大蛋糕,百度还推出了 “AI 绘画专员”,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熟练掌握现下这些热门的 AI 绘画产品。国泰君安传媒首席分析师陈筱也指出,未来五年 AI 绘画有望参与 10%-30% 的图像内容生成工作,下一代互联网望成 AI 绘画关键着力点,相应或将有 600 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。
但是热潮过后,人们开始反思,这个潘多拉的魔盒是不是打开得过快?AI 是不是在杀死艺术?以及,当使用 AI 绘画时,我们还面临哪些风险?
最贴近用户的还是隐私泄露问题,你的隐私,可能正被 10000 个人窥探。
现在,已经有部分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指出,虽然使用的是新手机号进行注册,但还是被诈骗电话钻了空子。而如今的 AI 绘画产品是否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问题,还不得而知,毕竟,2019 年陌陌推出的换脸软件 ZAO 突然爆红时,谁也不会想到最后竟落得一个封杀。
而被侵犯的不仅仅是用户的权利,艺术家们才是冤大头。
波兰概念艺术家格雷格・鲁特科夫斯基是 AI 绘画系统 Stable Diffusion 最喜欢模仿的对象之一,仅在一个月内,他的名字被 AI 作为关键词使用了 93000 余次,米开朗琪罗、毕加索、达・芬奇等大师则被使用了 2000 余次。(当然这些数据到了中国都会得到质的飞跃)。
( 在小程序 “意间 AI 绘画” 上,大师的风格触手可得)
那艺术家们不抗议吗?当然会,基于 Stable Diffusion 的日本 AI 绘画网站 mimic 在 8 月 29 日上线第一天,就遭到大批漫画家集体声讨,要求开发者禁止 AI 模仿自己。对于艺术家们的抗议,AI 绘画系统 Midjourney 创始人大卫・霍尔兹(David Holz)的回应是,艺术家们认为这个工具很有趣,希望 AI 更好地 “窃取” 他们的风格,这样就可以将其用作创作流程的一部分,“这让我惊讶”。
既然抗议无效,可以说 AI 绘画违法了吗?很可惜,并不能。由于 AI 绘画的原理与人类学习相近,而学习行为是不违法的,所以很难界定 AI 绘画是否侵犯了他人版权。正如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黄群辉所解释,对作品非商业用途的学习,是法律允许的,法律有权禁止别人使用其作品进行谋利,但不能禁止个人的学习、研究或者欣赏行为。
不过,这并不代表 AI 绘画是安全的。据了解,Stable Diffusion 允许用户生成名人肖像、裸体等图像,因此已经有人开始利用 AI 绘画的自由性创造出色情、暴力等令人不适的图片,也有人生成了 “塔利班的侃爷” 等争议性图片,甚至出现了基于 Stable Diffusion 的色情图片生成网站。
除此之外,关于 AI 绘画的反思还有是否会取代人类。
一百多年来,绘画艺术不断经受着新技术的威胁。摄影曾经给美术带来过最严重的恐慌,乃至造成了画像师行业的凋亡,Photoshop 等制图软件又将绘画从纸笔带入到了数位板时代。这一次,曾经被认为是 AI 无法涉足的艺术领域,最终也被 AI 攻破。8 月,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新兴数字艺术家竞赛中,由 Midjourney 生成的画作《太空歌剧院》(Théâtre D’opéra Spatial),打败所有人类画家,获得了最高奖。
( 《空间歌剧院》(Théâtre D’opéra Spatial),图源南方周末)
那 AI 绘画的作品算得上是艺术吗?“它” 是不是终究还是会取代人类画师?
“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”。
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张激认为,“我觉得 AI 绘画不仅有人味儿,而且比很多人还画得好,因为 AI 的学习能力和速度远远超过普通人,将比大师之外的普通艺术从业者都画得好。” 而《太空歌剧院》虽然遭到了很多参赛者指责,但竞赛组委会并没有收回该奖项。
但正如画师没有低级与高级之分,对于一些重复性高的、有明确步骤的创作来说,与其说是 AI 取代了人,不如说是在资本的参与下,这种创作本身被一种成本更加低廉的方式所取代。而让 AI 大行其道的,也不仅仅只在绘画领域,一秒出稿的新闻机器人早就超越了绝大多数新闻人写稿速率。不过,现在的 AI 并没有那么聪明,无法百分之百地完成规定动作,所以还是少不了人的参与,不然 “不养废人” 的大厂也不会专门搞出一个 AI 绘画专员的岗位。
( 有关 AI 绘画的岗位,图源脉脉)
实际上,今天讨论的所有问题都不是 AI 绘画独有,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共性问题。因此,这也不是打不打开的问题,而是我们一直处在魔盒之中。
AI 绘画的发展其实类似很多智能技术,最初是门槛高、价格昂贵,到全民普及、使用简单,如 20 年多年前拥有大哥大就是 gai 上最靓的仔,到如今还去晒入手最新款苹果会被嘲得渣都不剩;如 1946 年,当美国军方定制出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时,我们连通电问题还没能解决,到现代打工人,去迪士尼都扛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。
AI 绘画也是如此,它从繁琐的代码编写、参数设置,变成了所有人都能使用的一个小程序、手机软件,甚至滤镜。
我们该警惕它吗?或许吧,但是拍完照片必须 p 后才能发朋友圈,已经变成了现代年轻人心照不宣的圣律,甚至演变成为友谊的试金石。